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自贸区  /内容
上海自贸区
市政协常委聚焦自贸区建设希望以此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
发布日期:2013-11-01 09:32
  

        “28平方公里的自贸试验区面积仅相当于上海的1/226,上海未来发展不可能局限和依赖于这一个点,而是要充分利用这个支点撬动全市新一轮改革开放。”10月30召开的市政协十二届五次常委会议上,常委们聚焦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建言献策。常委们认为,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意义大于政策诉求意义,区内外联动意义大于区内建设意义,所谓“概念在区内,文章在区外,重点在联动

  发展平台经济打造上海经济升级版

  自贸区建设的各项工作要立足上海全局和长远发展,应认真研究和推动自贸区区内外如何联动发展、区内外改革开放如何相互促进等问题。市政协经济委员会课题组提出,打造上海经济的升级版可以借助发展平台经济得以实现。所谓平台经济,是指利用平台商业模式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定群体,为他们提供互动机制,满足所有群体的要求,并从中盈利的商业模式。

  张新生常委强调:平台经济可以增加上海这座城市血管的弹性和活力。而大力发展平台经济,需要有高效的政府服务、完善的政策法规、可激励的人才政策、强有力的信息作为支撑,对于平台企业的监管和信用体系同样不可或缺。这一切都呼唤政府有所作为,关键还在于政策引导。张新生说。

  强力争取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进沪

  2012年,在沪集聚的金融机构数量已有近1200家,金融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不断增长。但在周秀芬常委看来,兄弟省市突出加强了吸引金融机构的力度,上海吸引总部级金融机构在沪新设或整建制迁入的难度加大,而吸引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又是上海保持金融业发展领先优势的重要手段。

  她坦言,上海在金融市场体系、金融人才储备、综合生活环境上有优势,但在财税扶持、配套服务、引进动力等方面同样存在软肋。她告诉记者,在当前市区两级分成的财政体制下,许多大型、高能级的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其财力贡献绝大部分体现在市级财政,导致区县缺乏足够的招商动力。

  周秀芬建议,研究将银行、保险业重点金融机构功能性总部形成的地方财力增量部分,纳入市区(县)两级分成,并逐年加大区级财政参与分享的比例,以切实有效地调动区县政府引进和服务的积极性。

  扫除第三方跨境支付发展障碍

  随着全球电子支付市场和跨境电子商务交易的快速增长,第三方跨境支付正逐渐成为第三方支付的新增长点。何建华常委建议,上海应充分利用自贸区平台,集聚第三方跨境支付企业。

  何建华告诉记者,国家赋予自贸区先试先行的自由度,金融便利化、自由化便是其中的重点;国家批准上海作为国内第三方跨境支付的试点城市。然而,目前单笔一万元的跨境支付限额制约了货物贸易支付业务的开展。在他看来,上海应推动国家相关部门逐步向自贸区第三方支付机构开放第二代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征信系统、网上银行跨行支付系统和公民身份联网核查系统等支付清算业务的相关系统,并在小额零售出口收汇和结汇方面,推动第三方支付争取获得更大结汇权限,扩大货币汇兑试点业务领域;在个人进口购汇额度查询方面,帮助相关企业通过银行等渠道,更及时准确地掌握个人外汇额度信息。(中国上海门户网站)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在沪举行签约揭牌仪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一行。 李强对中国建设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参与上海城市发展建设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

[查看详细]
    后台管理    |     联系我们    |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16759 沪ICP备2002180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