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200余名市人大代表分三路参加“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情况”的集中视察。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戴海波说,人行上海总部准备用三个月时间实现“央行30条”各项措施的落地实施,争取用一年的时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记者还获悉,明年3月,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年检将不再以行政审批的方式,而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这在全国属率先改革,此举将大大降低企业创业投资的门槛,激发活力。
截至11月底,自贸试验区共接待企业、个人咨询和办理业务超过6.2万人次,其中企业完成核名程序超过4400户,工商部门已办结新设企业1733家,其中外资新设企业58家,外资注册资本超过6.1亿美元。内资新设企业1675家,内资注册资本近400亿元,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2300万元,这些新设企业中,贸易类和服务类分别占比66%和26%。在自贸试验区四个特殊区域的工商税收和商品销售额在全国11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的比重分别达到53.4%和51.6%。
戴海波说,12月5日人民币跨境使用业务已率先启动,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境人民币借款两项新兴业务落地实施。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抓紧制订“央行30条”的操作细则和管理办法,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与市金融办、一行三局紧密合作,配合人民银行分账核算操作办法,对区内存量企业进行梳理排摸,帮助银行建立企业数据底账。
据了解,2013年版负面清单编制特别管理措施共190项。截至11月底,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办理外资新设97户,其中投资行业在负面清单以外实行备案的84户,占86.6%,与负面清单设计时备案项目占比85%的预测目标非常接近,符合试验区产业发展导向。目前,已经启动2014年版负面清单的编制工作。
自贸试验区实行境外投资备案管理,管委会可在5个工作日内出具境外投资项目、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意见,正打造成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基地。目前,已有上汽商贸、锦韶、东展船运等6家企业办结境外投资相关备案手续,共计对外投资3.1亿美元。
“自贸试验区综合监管制度正形成雏形。”戴海波说,近期将聚焦三项制度,一是借助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的建设,初步建立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协同和联合监管制度。依托“市网上行政审批平台”,目前已建成“试验区网上行政审批子平台”,年内将基本形成试验区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框架,逐步实现各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联合监管;二是在已实施的城管综合执法基础上,着重理顺事权、机制、队伍等关键环节,形成包括市场监管、文化市场、城市建设、知识产权等领域在内的综合执法体系;三是通过引进和发挥行业协会与中介机构作用,初步建立社会组织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下一步,将积极配合市人大、市法制办抓紧开展自贸试验区《条例》制订工作,争取明年上半年完成《条例》并发布实施。(中国上海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