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上海自贸区  /内容
上海自贸区
产教融合 创新模式 多元联动 对接自贸区 中职教育再发力
发布日期:2017-06-22 14:23
  

随着“工业4.0”、“中国制造2025”号角的吹响,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和调整,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也成为浦东发展的重要内容。自贸区的建设和创新创业举措的落地都离不开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支持,这给浦东新区中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如何切实培养出“接地气”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如何搭上教育综合改革的“快车”,提升教育质量以满足区域发展需求?浦东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尝试通过对接自贸区产业、政校企多元联动、加强内涵建设等方式,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为浦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新生态.设计篇】

 对接区域产业,立足国际化,实现学校“转型升级”

  浦东新区职业教育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及地理位置,不断调整专业布局,通过建设重点专业,逐步形成学校间定位精准、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有序发展的新格局,努力为浦东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为上海首家以“外事”命名的学校,上海浦东外事服务学校(原东辉职业技术学校)刚在今年3月完成了“转型升级”的第一步——更名。在谈到更名的契机时,校长陈耀表示,这是学校相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响应上海全球城市定位、顺应浦东国际化建设大势的重要举措。

  随着上海自贸实验区的深入推进,更多外企入驻浦东,“外事”工作发展空间大。另外,学校毗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区域得天独厚。陈耀校长提到:“若能抓住这个机会,学校定能获得长足的发展。”通过与自贸区企业的校企合作及实地调研,他更清楚地了解了企业对中职人才的具体要求以及产业最新的发展趋势,最终确定突出“技术+外语”的专业建设思路,进一步做大“金融商贸”和“外事服务”两大主题专业群,并将校内的重点专业更多服务于自贸区、国际金融中心、迪士尼项目、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根据区域发展和企业需求,我们对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从事涉外工作,承担起签证、外国人就业、外宾接待等操作性强的辅助、事务性工作,以帮助高端的外事工作者腾出时间和精力。”

  近年来,为了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质量,学校与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等多个学校合作开设“中高职贯通”、“中本贯通”教育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升学渠道及职业生涯发展条件。另外,学校还着力打造注重自身能级和运行能力优化提升的外汇交易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外语培训中心、迪士尼新员工培训中心等,积极承担社会服务和职业培训项目,有效发挥了其为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的功能。

走进自贸区,融入自贸区,服务自贸区

  “‘产教融合’光是学校自己想是不够的。”上海海事大学附属职业学校校长薛士龙开门见山道,“虽然海大职校是外高桥保税区内唯一一所中职校,但是如何对接自贸区,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的技能型人才一直是我们思考的内容。”为此,学校实施了“三步走”:对接、融合及服务自贸区。

  在薛士龙看来,这三步其实是相辅相成的。最初为了更好地对接自贸区,学校邀请上海海事大学、浦东新区教育局、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组成学校改革发展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如何推进学校服务外高桥自贸区发展。随后,委员会“带着”学校深入自贸区进行企业调研;学校通过了解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职业匹配度更高的人才;而委员会又为学校的专业发展和课程设置提供行业标准和参考……这其中,自贸区企业既是学校的“向导”,又是学校的“参谋”,在不断地深入和融合中真正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人才培养与生产企业的用人需求无缝衔接。

  “我认为‘产教融合’不仅是学校跟企业,还包括了高校及区域各层面的合作。学校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的需求、企业的需求、行业的需求及新的业态标准,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帮助学生静下心来为区域建设服务。”为了给学生获得更广阔地发展空间,海大职校与高校合作开设“中高职贯通”专业,还与高桥镇及浦东就业促进中心双区联动,以创新创业培训助力自贸区建设,将创业带入课堂。

 

 【新生态.教师篇】

突破专业界限,破解“两张皮”困惑

目前,一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仍停留在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送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等浅层次合作。如何破解校企双方“两张皮”,也成为很多学校探索的重要内容。

浦东外事服务学校的应用英语(跨境电商)专业便是学校做出的一个尝试。为打破学生只有语言好的技能,学校决定和上海浦东跨境电商联盟合作,将语言与产业结合起来。但在学校外联办公室主任贺小红看来,产教融合对于老师也是一个考验。“我们语言类教师有个特点,专业老师技术强,但外语弱;外语老师外语强,但不具备相应技术理论。由于跨境电商涉及语言、商务等内容,单一专业的老师已无法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就需要打破原有课程,突破学科界限,将语言和技能结合起来。”为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学校成立了工作室,引入企业的专家资源,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如果遇到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就请企业人员给学生授课,老师在旁听的过程中也能吸收到很多企业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

除了将企业专家“引进来”,学校老师“走出去”也同样重要。海大职校物流组部分年轻教师们由于对实际物流场地不熟,多是“照本宣科”,不仅学生听得“云里雾里”,课上的也是索然无味。当老师深入自贸区调研后才发觉,上课内容不“贴肉”才是原因所在。通过深入自贸区,教师了解到企业对中职人才的具体要求,反过来将其用以优化课程设置和调整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出职业匹配度高的技能人才。学校校办主任蔡志峰举了个例子:自贸区艺术品交易中心里,除了艺术品文化产业,还包含基础配套服务——艺术品仓储,这也给学校物流专业带来思路:也许本校学生达不到艺术鉴赏的水平,但是课程中可以增加仓储配套服务的内容以满足自贸区现实需要。通过走出去,老师们的科研水平也显著提升。据了解,海大职校以深入自贸区调研为契机,共完成“十二五”期间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质量保障案例2篇、15年市级课题结项7个、将专业与自贸区情况结合的区级研究课题申报5项、2018年市级竞争项目申报4个,并由物流组牵头学校开展“学分银行”项目专项工作。

【新生态.学生篇】

解决实习“老大难”问题,初现校企联合育才新途径

从学校方面来说,学生实习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对企业而言,实习是企业储备人才,为未来大国工匠做好技能培养的重要一环。要想提高职校生实习质量,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都要发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

被上海外事服务中心破格录用的高小磊便是得益于此。该中心与浦东外事服务学校商务外语系多年来紧密合作,共同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学校的实习基地,外事服务中心每个暑假都会接纳浦东外事服务学校的学生来实习,而中心的办公室主任王嗥也被聘为特约教师,到学校进行相关专业的指导,并对人才培养方向给出建议。王嗥表示,浦东外事服务学校的学生专业素养都很好,而且专业也与工作岗位对口,这与产教结合是分不开的,企业如果在实习中发现学生不错的话,也会在之后的工作中着重培养学生,相反学校也会发现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哪。

“‘产教融合’最大的受益人其实是我们学生。”15届物流管理与服务专业的学生盛同学表示,虽然自己明年将要面临实习,但一点也不紧张。原因是学校合作的公司多,因此锻炼的平台更广,选择的余地也会更大。一直负责与海大职校“对接”的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总经理舒俊杰也表示,外高桥保税区内就业人口为19-20万,而且区域里的新的政策会促使跨国公司产生新的人才需求,如果学校能做成对接自贸区的特色,那他的人才去向就趋于明朗了。据了解,海大职校依托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强大的人才服务平台,学生就业率达到100%,其中到自贸区企业就业的签约率占了大部分。

此外,两所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新途径也格外引人注目。其中,浦东外事服务学校在与上海浦东跨境电商联盟合作打造了“应用英语(跨境电商)专业”。企业全程参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课程设置,还初次尝试了“学徒制”。该专业学生在刚入校便要“下”到企业,进行为期2周的新岗位认知教育,在与企业的“亲密接触”中了解专业学习的意义。海大职校则与三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开展“现代学徒制”。该专业的学生实际上肩负了学生及企业徒弟双重身份,虽然有一定压力,但在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企业。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在沪举行签约揭牌仪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一行。 李强对中国建设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参与上海城市发展建设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

[查看详细]
    后台管理    |     联系我们    |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16759 沪ICP备2002180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