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接“西部窗口”
上海局对口支援的霍尔果斯口岸,是中国西部历史上最长、综合运量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国家一类陆路公路口岸。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霍尔果斯口岸将成为中国西北五省区联合“走西口”和中国对中亚、欧洲贸易的重要“窗口”之一。
如何有效推进这一“西部窗口”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局深知,援助只是手段,远不是目的。
为切实提升援疆的“含金量”,除了在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输血”功能上不遗余力外,上海局还拿出了以提升新疆自身“造血”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措施,以健全完善特殊监管区域检验检疫制度、开发检测技术、交流培训干部和人才为重点,全面夯实保障基础。
在援疆工作中,上海局着力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破解制约当地经济发展难题。新疆是全国最大的“棉花垛”,但由于霍尔果斯局在进口羊毛检验中缺少相关标准,上海局遂派出专业骨干与霍尔果斯局进行对接,双方技术人员完成国内进出含脂毛和洗净毛、碳化毛现状的调研,并由上海局和霍尔果斯局联合申报两项相关检验检疫行业标准修订项目。
将口岸与口岸经验对接,是上海局援疆工作的一个特色。据援疆干部发回的最新动态,7月底,该局援疆干部赴新疆阿拉山口、塔城、吉木乃等检验检疫局进行调研,并结合上海口岸的经验做法,就陆路边境口岸检验检疫模式、出入境人员卫生检疫、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的优势资源。
唯有成为一家人,才不分彼此,携手共进,也唯有心手相连,才能让援疆工作取得真正成效。带着感情援疆,用真情交朋友,用行动办实事,采访中,笔者时刻感受到,上海局援疆干部不仅把援疆地当作“第二故乡”,还把当地乡亲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把这里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用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与当地各族群众结下深厚感情。他们,与新疆的各族干部群众同甘共苦,为新疆的和平、天山南北的跨越发展、经济繁荣,付出了青春年华,倾注了智慧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