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地处杭州湾畔,是上海的西南门户,这里良田广阔,河道纵横,小桥星罗棋布,经过几千年积淀,更加韵味悠长。金山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金山局)就坐落在这美丽的海滨之地,辖区内共有300多家有法检出口产品的企业,产品类别有机电、轻工、纺织、化工、食品、动植物产品等,销往世界各地。2011年,总出口批次为2.7万批,出口货值达12.2亿美元。
金山局共有正式职工25名,其中检验检疫人员15名,随着金山区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金山局人力紧张与检验监管工作量大及外贸出口效率与检验检疫质量安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2011年5月份开始,金山局利用信息化手段,在深化出口工业企业分类管理基础之上,大力推广推进检验检疫电子监管模式,较好解决了上述矛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到2012年8月底,金山地区共有224家企业安装了电子监管系统客户端软件,占整个上海地区25.6%,占金山区经常出口企业的95%;8月份共有1675报检批次实施了电子监管,覆盖率达到96%。
情系企业 耐心推广
2010年底,金山区安装并使用出口电子监管的企业只有13家,占正常出口企业比例不到10%,通过出口电子监管核放的批次比例也不到30%。“只要大家开动脑筋,办法总比问题多”,这是刘学忠局长在年初召开的“2011年金山局工作会议”上的一句富有启发的话,金山局党组带领业务科全体党员和职工,一方面扎实推进出口检验监管分类管理,另一方方面积极研究出口电子监管推广工作。
2011年初金山局制定具体推广方案,并与出口电子监管客户端维护单位进行了推广研讨,对有关安装、培训等方面的事宜进行了细致落实,为推广做好充分准备。
4月,金山局利用召开“出口一类企业颁证暨质量提升宣贯会”的机会,对到会的110多家企业的代表进行了宣传和动员,使企业对使用出口电子监管的作用和意义有了一个很好了解和理解。
电子监管作为一种新的检验监管模式,对于出口企业需要一个了解、认同和接纳的过程。5月,在电子监管推行的开始阶段,一些企业不愿意接受这种新的模式,为此,金山局通过印发资料,现场演示,耐心讲解,上门服务等措施,使企业对电子监管由陌生到了解、由怀疑到认同、由抵触到积极主动申请的转变。
8月,为了使企业进一步熟练掌握和用好该系统,金山局免费举办“出口电子监管系统申报操作培训班”,70多家安装电子监管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培训,详细讲解了电子监管的操作流程,解答了企业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在推进过程中,金山局耐心解决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到企业有问题随时提出,随时解决,急企业之所急,帮企业之所需。在整个推广过程中,该局跑了100多家企业,印发了200多份宣传资料,为200多家企业安装了软件,维护了几万条产品数据,解答和解决了近万个咨询和技术操作问题。
扎实服务 呈现成效
降低了企业通关成本。实施电子监管后,出口企业将可以减少一次因为报检送资料的往返企业与检验检疫机构之间的成本。从去年5年份至今,金山局共有2万多个出口批次得到快速核放,据估算,可为金山出口企业减少近百万元的通关成本。这不还包括因为电子监管的快速核放而使企业减少产品的库存、物流成本。
推广电子监管后,由于电子监管系统中出口产品质量监控项目和抽批规则由系统统一设定,限制了人为自由裁量权,避免了核放的随意性,从而规范了检验监管行为。
促进了监管力量向生产过程转移。推广电子监管后,大量核放工作由电脑完成,有限的监管人力得到了释放,使检验员可以把精力投入到对企业生产过程的监管,从源头上确保出口产品质量。
解决了检验监管与快速通关之间的矛盾。实施电子监管后,电脑对企业质量管理好、产品风险小的大多数报检批实施即刻核放,从而较好地解决了外贸出口效率与检验检疫质量安全之间的矛盾,既保证了产品质量,又大大方便了出口快速通关,得到了企业的普遍叫好。
电子监管是国家质检总局实施检验检疫“大通关”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检验检疫监督管理业务模式的变革。金山局一定继续秉承“崇检尽责、服务至上”的精神,进一步应用新的监管模式,为加快出口产品通关速度,推进质量提升做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