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转基因产品的检测技术方法绝非一蹴而就,它从萌芽到成熟,经历了上海检验检疫人十余年的科技攻关。2003年,在转基因课题项目组成立之初,就发现ISO组织并未建立转基因油菜籽的检测方法,在他们的科研日程里,这一目标被牢牢锁定。
一项提案要成为国际标准,就必须进行国际协同实验验证,这是新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否上升为ISO标准的关键点。在局内进行过多次比对试验的基础上,2005-2006年间,项目组邀请了来自德国、加拿大、荷兰、阿根廷、斯洛文尼亚等6个国家的12个国际知名检测实验室参加协同实验验证,并取得圆满成功,实验结果表明,上海局建立的检测方法是可行的。
2007年,项目研究的有关论文发表在年国际著名期刊《J AOAC International》杂志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这更加坚定了课题组的信心和决心。
2008年,上海局向ISO/TC34/SC16专家组提交了《转基因油菜RT73 品系特异性检测方法》和《转基因作物筛选检测检测方法—FMV35S 启动子》两个检测方法,并被ISO/TC34/SC16 接受列入标准制订计划。
2009年以来,上海局课题组所提交的检测方法顺利通过了ISO组织的CIB(委员会内部草案)、CD(委员会草案)和DIS(国际标准草案)阶段投票,在每一阶段,项目小组都会根据各国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认真的修改。
2013年2月13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公布了2013 版《ISO 21569标准》的最后一轮投票表决结果,以全票赞成通过了这两个转基因的检测方法。通过这些研究,上海局建立相应的国家标准(GB/T19495.4-2004)和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1197-2003),所承担的课题也分别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一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十年面壁终破壁,坚持不懈的汗水与努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标准唯先
事在人为,一切从人开始。正是因为有了上海局对“科技质检”和“人才强检”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才让这条标准化科研之路走上坦途。
转基因课题组成立之初,项目负责人——潘良文同志就把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历经十余年的实战磨练,上海口岸转基因产品检测方法工作团队中锻造出这样一支豪华阵容。说它豪华,是因为这个仅仅只有5人的团队,就有3名博士(包括1名博士后)、1名硕士和1名学士;从职称看,有1名研究员、3名副研究员和1名工程师。成就和荣誉,来自转基因产品检测团队集体智慧的结晶。
标准化是开展检验检疫检测工作的技术准绳。近几年,在转基因标准方面的研究中,仅潘良文同志在转基因抗草甘膦油菜籽RT73品系研究方面所建立的检测方法就有4个被写入SN标准,2个被写入GB标准,2个被上升为ISO标准;并发表了6篇高质量的研究论文。
据统计,上海局5年来承担标准制修订项目109项,除了这两项转基因国际标准外,还制修订了国家标准10项、行业标准92项、上海市技术标准4项、地方标准4项。这些标准涉及检验检疫工作的各个领域,有力地保障了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的公正性与权威性。
“科技创新已经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作为科技创新成果的载体,客观上要求技术标准也要国际化,同时必须关注安全、可靠和普适。”2月21日,科技部长万钢在会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秘书长罗博·斯蒂尔时作出以上表示。近年来,中国政府愈发重视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支持我国的企业、科研机构、专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
风正好扬帆。对上海检验检疫标准化工作者来说,两项转基因检测方法上升为ISO标准只是前进路上的又一个坚实脚印。成绩得到了国际认可,前行的信心更加坚定,在科技质检永无止境的攀登之路上,上海检验检疫人将会走得更为大气、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