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口岸大数据  /内容
口岸大数据
检验检疫“新”举措促邮轮经济发展
发布日期:2013-07-08 10:18
  
邮轮  

    2013年6月18日清晨,随着亚洲最新最大的邮轮“海洋水手号”靠泊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开启中国母港首航,为期27天,以“邮轮生活、精彩无限”为主题的2013上海邮轮旅游节落下帷幕。邮轮旅游节期间,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共计接靠国际邮轮13艘次,接待国内外出入境旅客约6万人次。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正逐步成为中国邮轮门户港,未来蓝图跃然眼前。

    随着邮轮经济发展,吴淞口国际邮轮港邮轮靠泊工作量较2012年翻一番,并有多次两船同靠的情况,如何在保障口岸畅通的基础上,提高出入境旅客及其携带物检验检疫工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吴淞局结合邮轮工作实际,出实招、显实效。

    模式新:查验把关稳中求变

    随着中国近年来邮轮经济发展,乘坐邮轮旅游观光人员的数量与日俱增,出入境人员携带物品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加。邮轮码头的出入境通道极有可能成为外来有害生物传入中国的一种新途径。在旅客随身及托运携带物中,常见动物产品主要为牛奶、酸奶、猪肉脯、牛肉干等产品,植物产品主要为菠萝、香蕉、橙子、苹果等各类水果。这些境外的动植物产品可能携带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以及多种病虫害等疫情,一旦传播入境,将对国内的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为此,吴淞检验检疫局加强对邮轮旅客携带物的查验力度。针对以往查验模式的缺点,大胆设想,在启用“人-机、犬”三位一体查验模式的同时,首次将关口前移,在旅客入境通道处增设一个旅客随身携带物行李查验岗,并且增配一只检疫犬,再结合后续的旅客托运行李查验,极大提高了携带物疫情检出率,严防疫情疫病。

    自今年2月邮轮码头开港至今,吴淞局应用“人-机-犬”关口前移查验模式,对38艘次入境邮轮,73526人次入境旅客,40517件次托运行李实施检疫查验,在旅客行李中截获禁止进境动植物及其产品654批次,共计227.8千克。

    设施新:疫情监控严中有序

    近期中国各地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受到广泛关注,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及时下发了沪检动函2013第150号文《关于加强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通知》,根据其中“对来自或经停高致病性禽流感疫区的入境入境航空器、国际航行船舶、列车,在下客悬梯口和旅客入境通道口设置消毒垫,对入境人员实施鞋底消毒。”的要求,吴淞局认真研究对策,借鉴了外国港口机场的先进经验,经过一个多月的研究设计和模拟试验,成功研制了具有动植检宣传和警示用语的消毒地毯,铺设在吴淞口国际邮轮码头旅客入境通道上。每条消毒毯长6米,宽2米,浇洒消毒药剂后,可对来自传染病疫区的入境旅客实施鞋底消毒,同时,地毯上印有禁止携带动植物产品入境的标语,可对入境旅客进行一次宣传警示。据悉,此类大型消毒毯的应用在上海各旅检口岸尚属首次,经过应用实践,不仅起到了宣传和消毒的实际效果,保障了口岸安全,而且美观实用,保证了便捷、清洁口岸通道形象,受到广泛好评。

    宣传新:实惠便民服务至上

    为更好的进行法律法规宣传,扩大检验检疫知识的受教育面,吴淞局自主制作出入境旅客携带物须知视频,由登轮检疫人员交由船方在电视宣传频道中滚动播放,同时由船方印制“入境旅客须知”在船舶入境前一晚发放到每个旅客房间内。另外在码头设置H7N9专题医疗咨询岗,加强出入境人员防病健康教育;在入境货轮检疫时向船方宣教H7N9病毒防控要点。在旅客出境时提前告知禁止携带进境物种类,为旅客在境外采购物品提供预先指导,有效规避了旅客入境时携带禁止进境物,帮助旅客加快入境过检速度。同时在入境旅客查验通道处打造宣传教育平台,利用电子屏幕、公告栏、易拉宝、宣传册、触摸屏等多种形式告知旅客疫病入境的危害,并放置多个“禁止进境物投弃箱”供旅客自主投弃禁止进境物,促使其自觉遵守。

    预计到2020年,吴淞口靠泊邮轮及出入境游客分别达到500艘次和250万人次的目标,带动宝山滨江转型成为国际一流的滨水地带,辐射宝山腹地成为邮轮产业发展的集聚地,并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打造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过程中的亮点。吴淞检验检疫局将继续开拓思路,充分履行“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神圣职责,更好地服务地方邮轮经济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在沪举行签约揭牌仪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一行。 李强对中国建设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参与上海城市发展建设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

[查看详细]
    后台管理    |     联系我们    |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16759 沪ICP备2002180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