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闷热难耐。等候在中国东方航空飞行培训中心(下称“培训中心”)正门处的上海检验检疫局外高桥保税区办检验员小彭着一身笔挺的制服,脸上早已沁满汗珠。设立在外高桥保税区内的这一培训中心是国内三大航空运输“巨头”之一的——中国东方航空公司旗下全资子公司,也是东航唯一的模拟飞行培训基地。
由于比约定时间提早了许多,在等待片刻后,小彭才跟随赶来的培训中心技术部负责人黄女士快步走进了一间偌大的房间。这原只是一间普通的、宽敞的房间,因其正中处架设了4台由6根起重轴支撑的大型舱体,顿生现代的高科技感。小彭此番到访并非参观“美差”,眼前的新奇玩意儿正是他将要进行检验的成套设备——飞行模拟机。“进口飞行模拟机制造工艺极其复杂,全世界能够制造全功能模拟机的厂商不超过3家,且价值不菲,仅就此次进口的模拟机而言,单台金额就高达1300多万美元。”黄女士语气中略带得意。
起飞前的“九九八十一”道关
一个月前,黄女士找到小彭时,焦急之情溢于言表,而让她万分焦虑的也正是这几台模拟机。
据黄女士介绍,“准”飞行员必须在培训中心接受严格的模拟演练后,才能取得适航许可;已经取得许可的“老”机长每年也必须在这里“回炉”进行规定时间的强化训练。同时,国内航线每年陆续引进大量先进机型,所有改换机型的飞行员也必须在这里完成适应性训练。在这个视安全为生命的行业,哪怕再资深的飞行员只要没有经过足够的模拟机训练时间,都不允许“放飞”。
因此,培训中心原有的设备除了必要的维护和调试,几乎达到全年无休、每天24小时运转的饱和状态,对目前飞行员十分紧缺的航空业来说,模拟飞行培训正在成为制约运力增长的“瓶颈”之一。针对这一情况,包括引进进口飞行模拟机工作在内的培训中心扩建工程对东航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大工程”了——而整个项目的关键点就是这批进口飞行模拟机能否按时完成调试和检验,尽快投入到飞行员训练中。
打通设备检验的“任督二脉”
飞行模拟机本身就是当今科技最前沿应用的产物,坐在模拟舱中就如同操作一架真正的民航客机,飞行员在其中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每一个飞行动作带来的细微冲击,风向切变、机械故障等空中特情均能通过液压系统真实地反映给受训的飞行员。这些技术的先进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为了能尽快投入使用,这批模拟机的整个安装调试工作首次由制造商派专人来中国完成,作为法定检验的成套设备,检验难度可见一斑。在了解到具体情况后,小彭和他的同事们组成了一支专事分队,全程跟踪设备到货检验情况,甚至利用业余时间上网查阅飞行模拟机相关技术资料,分析设备风险点,在图纸上圈出了液压装置、机械机构、强弱电设备等装置,这是他们接下去要重点检验的敏感部件。周密的检验方案给处于“热锅”上的培训中心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在之后长达一个月的设备调试期间,这支检验检疫专事分队始终保持与培训中心相关负责人、技术人员的密切联系。通过广泛地查阅资料、潜心钻研,他们对模拟机的重点敏感风险点有了全面的掌握,无论是面对密如蛛网般的电气走线还是2层楼高的液压杆,都能准确找出检验的关键部位,令在场的收货方专家都不由竖起大拇指。正是有了检验员不辞辛苦的连续作战,终于使设备检验工作与安装调试同步完成,大大出乎了培训中心的预料。
专业技能不断“丰满”
小彭审核完最后一份技术资料,现场检验了最后一项设备状况,郑重地在检验结论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2天后,拿着新鲜出具的《入境货物检验检疫证明》,黄女士激动地说:“你们太有办法了,我心头上的大石终于落地了。”
在外高桥保税区这片转型升级快、功能集聚强的风水宝地,成套设备的进口需求始终保持高位。如果将2010年作为一个界限的话,之前的成套设备进口需求以微电子行业为主,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诸如培训服务等新功能、新业态开始在区内“崭露头角”,以东航飞行培训中心为代表的专业培训机构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传统优势产业更新换代、扩能投产所需的进口成套设备检验量有增无减,新业态衍生的进口需求又不断攀升,未来将有更多的高、精、尖设备考验着检验监管的专业化水平。对此挑战,外高桥保税区办这只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的进口机电产品检验队伍,提前介入做好充分准备。除了强化培训不断夯实业务基础,他们还主动向企业取经,向专业检测机构取经,在检企共建中加入专业领域的调研内容,并先后多次派员前往机械工业机床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机构学习。正如小彭所言:“用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掌握飞行模拟机的装置技术,但是一套设备一套技术,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要让企业没有后顾之忧,首先就要让自己的专业能力‘丰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