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口岸大数据  /内容
口岸大数据
切实维护国门质量安全 服务中国“自贸区”建设(一)
发布日期:2013-10-08 10:15
  

近年来,上海检验检疫局紧紧围绕国家质检总局“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十二字方针,全面提升进出口商品质量把关水平和疫情疫病防控能力,在有效维护上海口岸国门安全的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上海“四个中心”建设。

    创新监管模式 切实履行职能 

    上海检验检疫局大力推进口岸集中查验模式,动态调整查验场站的布局和业务分工,不断满足上海口岸外贸发展和整体布局的需要,同时注重信息化建设,加快工作模式创新,在外高桥试点的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在部分机构实现了“远程视频采集、终端远程监控”的信息化监管,实现全过程监管。设立综合性查验场站34家,专项性查验场地50个,形成了“海港空港、港内港外、特殊监管区联动”的查验场站分布格局,在提高查验工作质量和效率、提升通关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展示检验检疫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2012年,综合性查验场站共查验集装箱装货物193.64万标箱,同比增长13.84%,散装货物21.1万批,同比增长66.35%,占全局查验总量的70%左右。其中以集中查验为核心、查验场站为载体、信息网络为平台的空港口岸检验检疫集中查验新模式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领导的充分肯定。上海检验检疫局浦东空港口岸的3个集中查验场站约占地5.6万平米,设施设备先进,工作流程衔接紧密,通过“空运进出境货物查验监管系统”,实现了闭环操作和施检流程及业务管理的全覆盖,充分了体现集中查验的规模化优势。2012年浦东机场人均查验量达到8400批次,查验流程时间缩减50%,有效减少了漏逃检现象的发生,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 

    上海检验检疫局还在动植物检疫工作中实现动态监控,下发实施了年度“进出口食用农产品和饲料安全风险监控计划”和“进出境动物及动物产品疫病监控计划”,建立并持续完善上海进出境动植物疫病监控体系,适时调整抽样频率和监测项目,加强口岸查验和实验室检测针对性。2012年,上海检验检疫局动植物检疫截获成绩斐然:植物疫情截获系统综合评价上升至系统内第4名;首次截获荷兰石竹卷蛾、椴六点楔天牛、大豆黄化普通花叶病毒3种检疫性有害生物;国家质检总局根据上海检验检疫局截获上报的菲律宾菠萝和香蕉中截获新菠萝灰粉蚧等重大疫情发布10条警示通报。今年上半年,首次截获豌豆脚腐病菌和维氏粒线虫,国家质检总局据此发布了3项警示通报。 

    作为全球货物集散地和交通枢纽的上海,防控重大疫病疫情的任务十分严峻。为提高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上海检验检疫局实施了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技术保障为目标,以视频电子侦检、现场快速检测和定点医院诊治为抓手的检疫查验新模式,即“三×三模式”,增强了口岸的卫生检疫查验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2011年3月日本发生地震核泄漏事件、欧洲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2012年11月和2013年4月发生了“钻石公主”号诺如病毒感染事件,上海检验检疫局均成功应对;2013年1月成功检出系统内第一例感染甲型H1N1、H3N2双重流感病毒病例,2013年5月首次截获输入性恶性疟确诊病例,6月发现了首例出境乙型流感阳性病例,均及时作出了处置。 

    为加快企业通关速度,降低企业成本,上海检验检疫局实施了“通报通放”、“快检快放”、“即查即放”三轮驱动工作模式创新。截至2013年6月,共有6家通报通放的试点机构和25家快检快放试点企业,并在浦东、洋山以及外高桥3个试点机构以“即查即放”方式完成现场查验376批次。在保证有效监管的基础上,最终将实现高效率、电子化、零等候的通检工作新模式,全面提升了检验检疫监管履职能力。

销毁不合格服装
销毁不合格服装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在沪举行签约揭牌仪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一行。 李强对中国建设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参与上海城市发展建设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

[查看详细]
    后台管理    |     联系我们    |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16759 沪ICP备2002180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