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口岸大数据  /内容
口岸大数据
上海检验检疫局:“三轮驱动”服务外经贸高地(一)
发布日期:2013-11-25 10:24
  

   近年来,受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外贸总量的增速有所放缓,遭遇发展瓶颈。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上海检验检疫局积极抓住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以广大进出口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思路创新引领管理创新、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提高上海口岸贸易便利化整体水平,有力增强了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我国国际贸易和物流领域当之无愧的核心城市。这里,既有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港口第一、第二这样的“高位”,也有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样的“高地”。
  自2012年起,上海检验检疫局以现代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手段为核心,全面应用“智慧检验检疫”的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以“通报通放、快检快放、即查即放”为代表的“三轮驱动”工作模式,服务上海口岸大通关、大外贸的形势,实现一线口岸查验的科学化、快速化、数字化,为服务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为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特色检验检疫职能转变之路提供有益的探索。
  “通报通放”:报检就在“家门口”
    就在一年前,上海的航运货代报检企业一提到“报检”,还是会联想到“长途跋涉”、“人头攒动”、“漫漫长队”这样的关键词。这些企业的本部大都聚集在上海北外滩中心,为进口货物办通关手续却要跑到洋山港、外高桥码头,一个来回,半天时间就没了。
  为了给这些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2012年9月,上海局选择位于北外滩的上海航运交易所办事处作为试点单位,正式启动“通报通放”新模式。
  “便捷”是这项创新业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家门口”就能办手续,这项改革立刻受到了企业的拥戴。短短一个月时间,航交所办的业务量整整翻了一番。效率上去了,花费却下来了——经测算,“通报通放”为企业每单节约通关成本约200元。
  改革看起来容易,创新模式背后却凝聚着多方面的努力。航交所办在短时间翻番的巨大工作量冲击下,仍然创造了“零失误”、“零投诉”、“零延误”的辉煌战果。非但如此,该办还开发出一套“入境货物自助申报系统”。企业不但可以就近申报,还可以在自助申报机中完成报检,避免了在窗口排长队的麻烦,让“通报通放”模式如虎添翼。
  有了航交所办的成功经验,“通报通放”在2013年全面铺开。9月26日起,上海局全面实施入境货物“通报通放”工作模式,所辖全部分支机构均可受理机场、洋山、外高桥等口岸入境货物的申报、报检、放行、签证业务。截至11月18日,各机构共受理应施检货物22.3629万批次,较全面实施前增长27.44%;受理非应施检货物5.5214万批次,较全面实施前增长50.55%。
  “通报通放”工作模式真正实现了“就近申报、就近放行、就近取证”,同时不再对企业范围和特定业务以外的货物范围设限,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与好评。

  

 





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昨天在沪举行签约揭牌仪式。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会见了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一行。 李强对中国建设银行长期以来积极支持参与上海城市发展建设表示感谢。他说,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围绕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中国......

[查看详细]
    后台管理    |     联系我们    | 公安部备案号:31011502016759 沪ICP备20021803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