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影响,我国外贸总量的增速有所放缓,遭遇发展瓶颈。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上海检验检疫局积极抓住政府职能转变的契机,以广大进出口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思路创新引领管理创新、以制度创新带动科技创新,提高上海口岸贸易便利化整体水平,有力增强了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上海,我国国际贸易和物流领域当之无愧的核心城市。这里,既有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港口第一、第二这样的“高位”,也有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样的“高地”。
自2012年起,上海检验检疫局以现代信息化与物联网技术手段为核心,全面应用“智慧检验检疫”的创新理念,积极探索以“通报通放、快检快放、即查即放”为代表的“三轮驱动”工作模式,服务上海口岸大通关、大外贸的形势,实现一线口岸查验的科学化、快速化、数字化,为服务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输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为实现“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特色检验检疫职能转变之路提供有益的探索。
“通报通放”:报检就在“家门口”
就在一年前,上海的航运货代报检企业一提到“报检”,还是会联想到“长途跋涉”、“人头攒动”、“漫漫长队”这样的关键词。这些企业的本部大都聚集在上海北外滩中心,为进口货物办通关手续却要跑到洋山港、外高桥码头,一个来回,半天时间就没了。
为了给这些企业提供针对性的服务,2012年9月,上海局选择位于北外滩的上海航运交易所办事处作为试点单位,正式启动“通报通放”新模式。
“便捷”是这项创新业务模式最大的优势。在“家门口”就能办手续,这项改革立刻受到了企业的拥戴。短短一个月时间,航交所办的业务量整整翻了一番。效率上去了,花费却下来了——经测算,“通报通放”为企业每单节约通关成本约200元。
改革看起来容易,创新模式背后却凝聚着多方面的努力。航交所办在短时间翻番的巨大工作量冲击下,仍然创造了“零失误”、“零投诉”、“零延误”的辉煌战果。非但如此,该办还开发出一套“入境货物自助申报系统”。企业不但可以就近申报,还可以在自助申报机中完成报检,避免了在窗口排长队的麻烦,让“通报通放”模式如虎添翼。
有了航交所办的成功经验,“通报通放”在2013年全面铺开。9月26日起,上海局全面实施入境货物“通报通放”工作模式,所辖全部分支机构均可受理机场、洋山、外高桥等口岸入境货物的申报、报检、放行、签证业务。截至11月18日,各机构共受理应施检货物22.3629万批次,较全面实施前增长27.44%;受理非应施检货物5.5214万批次,较全面实施前增长50.55%。
“通报通放”工作模式真正实现了“就近申报、就近放行、就近取证”,同时不再对企业范围和特定业务以外的货物范围设限,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