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检快放”:提升的不只是效率
与此同时,“快检快放”也正以上海口岸进出口工业产品生产企业为试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便捷”依然是“快检快放”创新模式的核心。不过,为了杜绝安全隐患,“快检快放”在“快速检验、快速放行”前,还设定了“风险监测、信用监管”的要求。只有符合条件的才能成为受惠企业,享受“快检快放”的特殊待遇。而“受惠企业”不但能在检疫环节降低时间和经营成本,还能被优先纳入“免办CCC诚信推荐企业”和“国家免验产品”申报计划。上海局本着达标一家推荐一家的原则,主动指导、帮助受惠企业获得这些资质。
2012年11月28日,首批25家上海口岸进出口工业产品“快检快放”便捷化监管措施试点企业颁证仪式在沪举行。此模式的推出,大大地促进了企业对于自身产品质量和诚信水平的重视。对行业中的标杆及龙头企业来说,享受“快检快放”优惠政策就能使企业在国内同行中的信誉获得大步提升。
“即查即放”:物联网技术的事半功倍
随着“即查即放”模式在上海临港产业区的成功试点,“三轮驱动”创新战略正式“三合一”,共同为上海检验检疫跨越式发展提供并驾齐驱的动力。
体制创新的信心和底气,正是来自于坚持多年的“科技兴检”战略。“通报通放”的背后有信息化智能申报系统作为平台;“快检快放”的承诺依托的是上海局的25个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6700余台套检测设施装备和一支结构合理、梯次优化的专业技术骨干队伍,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检测手段为行政执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而“即查即放”也不例外,在它背后,有着上海局从2010年起就开始探索的现代“物联网”技术在检验检疫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基于多年研究开发出的“基于物联网的进出境(集装箱)货物检验检疫物流监控系统”,坐拥多项专利,得到了工信部、国家质检总局、上海市政府等方面的一致支持。这项创新,使得现场查验人员可以不要面对堆积如山的纸质单据,他们只需手持一个带有“RFID读写装置”的移动执法终端——全部查验、取证、登记、放行过程都可以电子信息的方式记录在终端,达到可追溯的“即查”;电子数据即时上传至云端,同时实时交互给局端业务平台和口岸电子监管平台,达到无延缓的“即放”。
一查、一放,从开箱到封箱放行,全部过程平均用时不到10分钟,给传统检验检疫工作模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创新。未来,此举不仅能进一步优化口岸综合服务能力,还能解决不同部门、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国家之间的“信息孤岛”难题——跨部门的监管模式一旦施行,必将打破信息不畅的藩篱,为实现贸易通关信息大数据的互通共享创造条件。
“即查即放”实施一年多来,上海局“三轮驱动”的改革创新模式不仅带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红利,更标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检验检疫”这一服务的脚步,又向转型发展的“高地”迈进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