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三
好事多磨。第三方发票问题刚刚破解,该公司又遇到了新麻烦。根据中国-东盟自贸区原产地规则,一份中国-东盟产地证项下产品不得超过20项。对拥有1.2万余种产品、每种产品都有个性化名字的宜家集团来说,是个不小的负担。宜家集团诸多个性化产品的特性决定,光是一个出口的集装箱内至少就有几十种产品。这意味着,若要符合规则,该公司就必须对发票进行拆分,但拆分后的数据准确性就有可能被削弱。
为此,上海局通关处、浦江局产地证部门多次走访宜家公司,指导该公司对其内部系统进行了升级调整,避免过多手工作业,降低拆分时所产生的错误率,使从系统导出的数据可以匹配产地证申报系统。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企业着手准备申报证书时,问题再次出现。由于宜家集团现有的贸易设置,不同阶段的货物贸易会产生不同的经营个体,最终段的收货方信息内容只能从系统中读到其前一段信息。而宜家产品的出口经营单位是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其最终段发票及提单的出口商一栏显示的却是其中间环节的两个分拨中心。根据质检总局关于进一步明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原产地证书签证的有关要求,所有产地证申请企业必须是实际出口经营单位,并应与产地证注册证上的经营单位保持一致,且在第一栏中只能填写出口经营单位(出口商),不得出现“O/B”等字样。
对此,上海局和浦江局深入调研,详细了解企业贸易流现状,并与客户多次沟通确认,建议宜家升级发票系统,确保信息绝对吻合,使所签证书能正常使用。
2013年底,拨云见日的时刻到来,第一份FORM E证书顺利签发,货物通关时顺利通过了进口方海关核验。前不久,宜家集团又申请了7批货物的18份FORM E证书,签证金额18.8万美元,预计可节约税款约3万多美元。据测算,申办东盟原产地证书后,宜家一年可减少费用1000多万元。
“这是一次完美的成本‘瘦身’,宜家的明天将更加美好。”一名宜家集团的管理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