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崇明,国际生态岛建设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稳中有进,渐入佳境。
12月12日,上海崇明检验检疫、海关、海事、边检、浦东口岸办5家单位,在上海市口岸办和崇明县委县政府的见证下,联合签署《同创共建协议书》,并同步推出了服务崇明生态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一轮15条举措,为这座千里长江第一岛的国际化进程献上了一份特殊的“双12”大礼。
一
提起这份“大礼”,还得从今年初说起。
3月,上海崇明检验检疫局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局长、党组书记张余仁带队走街镇、下乡村、进企业、访农户,对崇明三岛18个乡镇和4个工业园区进行大走访、大调研。在工厂车间、码头岸线、田间地头,崇明检验检疫人和乡镇领导、企业人员、三岛百姓面对面沟通、心贴心交流,用真情实意打开了百姓的心扉,消除了企业的顾虑。
上海绿晟实业有限公司是岛内一家种植与深加工无公害农副产品的龙头企业,生产的冻干水果和冻干蔬菜远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负责人江波说:“按照目前的贸易流程,进出口面临检验检疫和海关重复开箱查验问题,不仅影响清关速度,还增加了成本,当前外贸不太好做,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
恰逢海关总署和质检总局全面推进关检“三个一”合作之际,崇明局与上海海关驻崇明办事处一拍即合,很快就拿出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实施方案。
5月,绿晟公司被列为首批享受关检“三个一”联合作业新政的企业。江波兴奋地说:“不一样,真是不一样,没想到困扰企业多年的老大难问题这么快就给解决了。”
二
兴奋之余,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张余仁心头浮起。
崇明三岛位于长江口,四面环水,地域辽阔,检验检疫、海关、海事、边检在三岛不同地方办公,企业办事往返奔波,有些事情还得通过岛屿东部的长江隧桥前往市区办理。若4家单位加上口岸办能联合起来,提供一站式服务,那对企业来说肯定又是一份大礼。
长期以来,崇明局和海关、海事、边检之间虽有联系,但双边合作多,多点合作少,尚未建立大沟通、大合作机制。为响应中央提出的“实现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精神,崇明局在上海市浦东口岸办的支持下,与崇明海关、海事、边检沟通,发起同创共建崇明生态文明口岸的倡议。
这一倡议,得到了兄弟单位的热烈回应,并提出“先选择一家企业进行联合查验试点”。当时,崇明岛内的华润大东造船有限公司承接了为新加坡一家公司建造大型浮吊船的订单,需要进口重量420吨、塔高42.6米的德国浮吊。如按既有政策,这个超长、超高、超宽、超重的大型设备需先在吴淞、洋山、外高桥等公共码头接受边检、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的查验,后在海事部门监管下水路运抵崇明。但企业要求,直接在运抵口岸查验。
“大家联合起来,先把这个例破了。”这是各单位达成的共识。9月,装载着这个大型浮吊的货船,缓缓停靠在华润公司自用码头上,等候多时的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联合查验组立即办理查验和入境手续。半个小时后,浮吊开始直接卸载并正式投入使用。
“口岸单位联合查验,不仅缩短了通关时间,而且为企业节省转运成本近百万元,提高了我们的竞争力,对企业转型升级大有裨益。”华润公司营销部经理张治水说。
三
翻开《同创共建协议书》,处处可见5家口岸单位协力同心、并肩把关的影子。
——构建信息互换机制。如发现走私、贩毒等情况,通报海关;如发现重大疫病疫情、生化安全、生物恐怖、无证供船食品等情况,通报检验检疫;如发现船舶及其有关作业活动污染海洋环境等情况,及时通报海事;如发现不明人员闯关入境、未办理登轮证件上下外国船舶等情况,通报边检。
——完善监管互认机制。建立健全以信息化和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风险管理体系,相互通报企业信用等级,探索建立黑名单制度。如船舶代理被一家通报有负面行为,其余3家均对其提高监管等级。
——健全执法互助机制。成立码头联合巡查组,每半年一次对所辖口岸进行联合巡查。建立突发事件联合处置预案,每年开展一次联合演练,提高排查、处置实战能力;如遇有重大事件,检验检疫给有关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海事提供水上交通便利,边检维护口岸秩序,海关采取措施加大管控力度。
为进一步扩大合作成果,在崇明局推动下,5家口岸单位推出了服务崇明地方经济发展的15条新举措,共同在保障崇明口岸安全、支持海洋装备岛建设、支持横沙渔港建设、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探索自贸区溢出效应等方面发力。 崇明县副县长杨宝良表示,口岸融合,好比五星交汇,守护着崇明三岛。5家口岸单位以建设和谐口岸、效益口岸、服务口岸为目标,构建常态化合作机制,共同推出服务崇明地方的新举措全是“干货”,必将在崇明国际化生态海岛建设的星空中留下最璀璨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