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00多份原产地证书,为我们企业一年减免了1200多万美元的关税!”日通国际物流公司的负责人激动地说。
原产地证,在国际贸易中起着居间证明的作用,是货物的经济国籍。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动力,原产地证越来越成为外贸企业关注的重点,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探索出的签证经验,正成为以日通物流为代表的国际物流企业打拼市场的“神兵利器”。
申请资料无纸化
自从2011年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开始签发产地证以来,前来签证的企业越来越多,产地证的数量也持续增加,面对日益增长的签证需求,签证人手捉襟见肘。为此检务部门针对签证流程的特点,开设了临时专窗。所谓临时专窗,是指该签证窗口平时受理日常报检工作,在有产地证业务的情况下优先完成产地证签证。
专窗的设立,不仅极大地方便了产地证的签发,又将对日常通关业务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我们这里的产地证数量说多不多,没有达到专门设立取号签证的要求,说少也不少,以前每次来都要与一般报检在一道排队,还是有临时专窗方便,又快又省事。”日通的签证人员小徐表示非常欢迎这个举措。
如果说临时窗口只是治标之法,那么无纸化签证则是提高便利水平的治本之道。2014年,上海局推出《原产地证无纸化签证管理办法》之后,物流园区国检部门便一直大力推动,并积极向企业介绍新政优势。
根据新政,经过审核备案,采用签证无纸化的企业,在申领各类原产地证时可以直接通过原产地业务电子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请,而免于提供申请书及有关商业单据,实现“网上送签、便捷取证”。
仅2014年12月,保税物流园区就通过无纸化签证系统审核签发了68份原产地证书。“无纸化是我们对口岸联检工作最大的呼声,如今检验检疫走在了前面。”日通公司负责人说。
签证模式科学化
目前,我国企业对原产地证的利用率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最主要的原因是企业认为申办手续复杂、时间成本过高。其中原产地调查程序是其中耗时最长,最占用申请企业精力的环节之一。
传统签证程序是先申请,后调查,再发证。一圈工作下来,船期有可能就要赶不上,在原产地带来的关税减免和耽误船期造成的损失之间,不少企业只能是“忍痛割爱”,放弃为符合条件的货物申请原产地证书。毕竟,对于外贸企业来说,时间是更珍贵的。
面对这种情况,自贸区国检部门大胆创新,提出“预核销”的构想,旨在打破传统模式,改进签证流程,满足自贸区国际配送货物的签证需求,提高原产地签证工作的贸易便利化水平。目前,根据“预核销”思路开发的电子系统正在部分贸易企业试点,一旦运转成熟便可以在整个自贸区进行大面积推广。
所谓“预核销”,就是调查环节前移的全新做法。企业将货物运至自贸区后,先进行预申报,将数量、来源地、原辅料加工情况等信息录入系统,实行原产地预调查。调查通过的货物进入企业“已通过调查”库存,等待货物出口前,企业申报实际出口数量,由系统直接在库存中扣量,当场签发原产地证,实现“即报即办”。
全年保税物流园区签证部门共签发产地证书1459份,这其中国检部门的大力推广和个性化服务功不可没。
解决困难人性化
原产地证签发一项重要原则是保证货物的原产性。自贸区内申请原产地签证的企业多为贸易企业,实际货物并不在自贸区内生产,这就给签证造成了一定困扰。
以日通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全国有27家分支机构,货源由沿海到内陆覆盖十几个省份。生产企业在外地的货物,可以凭借异地国检部门的异地调查结果来签发产地证。如果是上海的企业,通常是由签证人员进行下厂调查,实地检验货物是否原产。这些货物全部让签证人员逐一下场调查,势必给企业造成巨大负担。
于是在一次企业座谈的时候,日通公司向国检部门提出“没有下厂条件的货物能否来办理产地证?”了解情况之后,通过借鉴兄弟机构的成功经验,签证人员建议企业提供含进口成分明细单,并且通过核销正本留存复印件的方式进行多次核销使用。既保证了签发的证书质量,又解决了企业的一大难题。
仅去年一年,日通公司共在保税物流园区申请签发东盟证书818份,为企业节约关税共计1248万美元。
随着自贸区国际物流配送业务日益升温,过去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国产货物到这里集拼出口,如今世界各国的货物都把物流园区当作物流枢纽,货物南来北往已成“新常态”。
在“新常态”中要有“新突破”。在原产地证业务上把企业服务好,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的商海中奋力前行,走的更远,国检部门正殚精竭虑,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