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更好地服务企业、促进通关便利化,打造“快捷、规范、可控、溯源”的“互联网+国检”的智能检验检疫监管新模式,上海国检局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通过高新信息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创新,全面探索“互联网+”在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中的应用,逐步打造“智慧国检”,构建新型智能监管模式,努力实现既在“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确保国门安全、维护好场域安全,又在“经济新常态”形势下提升通关便利、促进自贸发展,取得良好成效。
“无纸化核销”提升自贸区“简政”质量
2015年伊始,上海国检局外高桥保税区办事处在保税区检验检疫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了“进出区货物无纸化核销”模式,并投入试运行,率先吃下了“自贸区无纸化”的“第一个螃蟹”。
“进出区货物无纸化核销”模式是指货物入区时客户通过“特殊区域核销系统”自主导入进境数据并申报核销清单,进口时再由该系统与进口报检数据的自动比对来替代原先由报检企业手工填制单据,并至核销窗口进行签字、盖章并开具核销单的做法。该模式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快了进出区货物报检的速度,降低检务窗口业务受理差错率,提升核销业务速率,大大促进了贸易便利化。同时,更能减少检企双方的物流、人员消耗,彻底实现进出自贸试验区货物无纸化核销。
作为首批十家试点企业之一的上海综合保税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报检员小元明显感受到了“进出区货物无纸化核销”为他们带来的便利。“如果一票单证系统显示‘成功核销’,就可以直接拿到报检窗口交单报检,省去了原来去核销窗口签字核销的工作,极大地简化了报检流程。”在使用了新的核销系统之后,企业可以自己主动在网上申报核销清单,而在无纸化核销系统上线之前,有时可能需要排队等上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核销到窗口报检。“可以说,新的核销系统能够有效地为我们节省报检时间,平均至少可以节省半天!”
在2015年区内第一批试点企业 “进出区核销系统”试运行良好的基础上,2016年1月7日,针对保税区内所有进出口申报企业,检务科牵头召开“进出区核销系统”企业宣贯会,标志着该系统已进入全面推广、使用阶段,范围辐射区内所有报检企业。在该系统的“全覆盖”磨合阶段,检务科通过主动宣贯,积极协调,顺利实现了核销工作的平稳过渡。该系统切实加快了进出保税区货物的核销、流转速度,受到区内企业的一致好评。
“电子的核销就是比纸质的快捷,而且方便很多。之前核销的方法,如果有很多品名没能一次性核销完,就要开具很多张核销表留待以后继续核销用。这些核销表保存起来特别困难,万一不小心遗失了,补办起来更是非常麻烦。而且新的核销系统是系统通过进境数据自动导入,再与进口报检数据自动比对核实的,所以准确率很高,避免了很多之前手动填写核销表时容易出现的笔误。”新的核销系统为上海茂鸿国际货运有限公司粗心的物流经理省去了不少麻烦。
在监管有效性方面,为了进一步深化落实“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的自贸区检验检疫分线监督管理模式。无纸化核销模块对于网上申报也按业务要求设置了抽检比率,系统显示“交单”拦截的单证需要到检务窗口进行人工审核放行,加以验证监管,有效管住二线。同时推行基于信用管理的差别化通关管理措施,对于信用良好的诚信企业适当降低核销单证的抽检率,并根据日常申报实际动态调整抽查拦截比率。使改革的红利不仅能够惠及更多企业,也有效的保障国门安全。
“商品溯源管理”助力医疗器械行业规范
2016年1月,随着操作员将一台带着“上海国检”、“0001”等字样电子标签的心脏起搏器完成打包,上海国检局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的医疗器械项目正式启动,波科国际医疗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84台心脏起搏器成为“互联网+进口医疗器械监管”的第一批试水者。这项源自上海国检局的检验检疫新技术手段,一经推出就受到了政府、企业、媒体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直以来都关系百姓健康的重要产品,虽然国家在近年来加大了医疗器械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但是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假冒伪劣医疗器械依然层出不穷。不仅给患者造成了巨大的健康安全隐患,同时也给原创品牌造成名誉损害。
就此情况,上海国检局保税区办协助上级监管部门深入分析调研,表明从生产商、经销商到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才是能让假冒伪劣产品有机可趁的重要因素。在进口医疗器械的监管上,这种缺乏沟通的“孤岛式”信息尤其严重。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进口医疗器械的生产商一般都在境外,进口手续又比较专业,消费者只知道购买了什么产品,而不知其是否为正规途径进口,质量情况又如何,颇有“两眼一抹黑”的感觉。要查看什么信息?出现问题向谁申诉?实在是海底捞针--无从下手。
从监管单位角度来说:上海国检局作为监管单位夹在进口商和消费者中间,也只能掌握产品进口情况,对上下游情况无法全面了解,产品如果出现问题无法的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有监管之责,却无监管之抓手。
为了解决进口医疗器械全流程的信息采集和沟通工作,上海国检局引入了“互联网+医疗器械”的监管理念,首次将二维码结合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电子标签应用在进口医疗器械检验监管上,成为国内最先实用化的进口医疗器械溯源应用。有了这个小小的电子标签,消费者无需专门设备的帮助,通过自身携带的智能手机就可以查验该心脏起搏器的进口信息、辨别真伪:消费者使用手机中的扫一扫功能,扫描电子标签上的二维码,即可打开商品信息界面,获得相关信息及进行问题反馈。此外,如果手机是带有NFC功能的安卓系统手机,在安装了“进口消费品溯源”APP后,还可以通过扫描NFC电子标签,直接进入商品信息界面一探究竟。如果消费者发现该商品如有质量问题,就可通过电子标签的信息反馈界面向国检局及商家进行投诉,有助于后续问题的快速处理解决;同时,对生产商来说,加贴了NFC电子标签的商品相当于拥有了一份证明产品正规性、真实性、可靠性的保证书,能够向消费者有效的证明商品来源真实、质量可靠;而对于检验检疫等监管部门,同样可以利用对大数据的分析掌握检验监管的重点,推进对进口企业及进口商品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流程监管。
可以说,有了物联网+大数据的“商品溯源管理”这把“利器”在手,国检局对上述进口医疗器械实现了从生产、经营到使用的全程追溯,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国检局的三方信息互通互动,将有效杜绝假冒进口医疗器械的行为。
“单一窗口”化“串联”为“并联”,打通口岸各环节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是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措施,更是上海自贸区改革的重要任务。在2016年上海口岸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上海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上海口岸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屠光绍表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不能局限于“国内对比”,而应“对标国际”,将“单一窗口”打造成贸易便利化的样板工程。
为高度对标国际,进一步提升自贸区贸易便利化,上海国检局自2014年起就积极投入配合上海市打造“单一窗口”各项目应用。仅在2014年首期就试点了“一般贸易进口货物的申报与结果反馈”及“船舶出口岸联网核放”两大功能,收获了不少积极的反馈。自贸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当时将此形象的比喻为“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在企业看来,“单一窗口”的建立不仅仅是一项政务工程,更是惠及民生的好事情。“完全像挂号一样,在系统内约定一个时间,在这个时间,两个监管部门和货物都到位。”参与试点的元初物流经理郁雄伟对“单一窗口”的设计表示非常满意。经统计,该企业平均每批货物通过互联网登录“单一窗口”进行申报的时间不会超过5分钟,而从报检、报关到海关完税的争个过程甚至不到半天就能完成,相比过去各口岸单位的“串联式”监管,充分了实现一口式受理,数据一次递交,使通关效率大幅提升,办结时间大幅缩短。目前,在上海对外贸易“单一窗口”开启的各类企业已超过1200家,2015年通过“并联模式”进行报检报关作业约12万票。企业也实实在在地享受着自贸区改革的红利。
在船舶检验检疫方面,“单一窗口”申报模块的应用也已与上海国检局出入境船舶检验检疫管理系统充分对接,并配套了适用于上海自贸区的船舶检疫新规则,实现了上海口岸船舶检疫数据的云端管理和口岸信息共享,全面建设完成了上海口岸船舶电子闸口管理平台。上海市口岸服务办公室刘代宇表示,“单一窗口”船舶申报模块的应用,将进一步加强上海口岸信息化建设水平,减少船舶靠港等候时间,节约港务通关成本,为广大船舶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15年全年已有一万多艘次船舶通过“单一窗口”办理了离港手续,相关申报用户覆盖上海主要船舶代理企业。
按照规划,2016年,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还将进一步与口岸监管通关流程相互融合,吸纳更多管理部门“入驻”,开展申报数据协调与简化,进而探索建立长三角区域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并结合上海亚太示范电子口岸建设,探索“单一窗口”跨境试点项目应用。根据系统预测,届时,进口集装箱的整体通关速度可由2015年的6天缩短至4.5天,空运进口货物的整体通关时间由2015年的4.5天缩短至4天。并最终实现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向全国复制、推广。
细数上海国检的信息化技术带来的变革,还远不止这些。“智慧国检”的春风也将源源不断地推动自贸区的风帆,为上海自贸改革助力、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