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信息化建设的先行“铺路”是中国电子检验检疫(e-CIQ)主干系统得以成功、畅通运行的必要条件。自9月26日上海检验检疫局第一批e-CIQ试点单位上线至今,该局每天通过e-CIQ处理的单证量超过总量的90%,通过e-CIQ处理的出入境报检量在全系统名列前茅……
西方有一句谚语说,魔鬼存在于细节之中。让e-CIQ在更好的环境里运营、让客户端的安装更加科学,乃至配置一个给力的辅助“外挂”系统——正是这一个个看似不经意、不起眼的细节,构成了上海局e-CIQ系统安全、顺畅、高效运营的关键。
好钢用在刀刃上
早在2015年初,上海局就着手部署搭建符合e-CIQ上线要求的网络架构,并且采用双活架构的部署紧贴质检总局双活数据中心运行模式,大幅提高了上海局与质检总局之间专线链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今年5月,上海局根据预判提前对可能造成网络堵塞的分支机构实施网络线路优化改造。事实证明了这个预判的准确性。e-CIQ上线后,根据分支机构网络负载的监控数据分析,优化升级后的平均带宽占用率不足30%,使得e-CIQ系统从试点上线到全面上线后的带宽需求始终绰绰有余,再次说明信息化工作提前介入的必要。
好钢用在刀刃上。在硬件环境准备方面,根据质检总局推荐的要求,上海局需要配置多台服务器和大容量存储设备用于搭建e-CIQ运行环境。如果以申请政府采购的方式采购设备,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并且耗时较长,可能影响7月系统上线的全盘布局。
面对困境,上海局凭借近年来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扎实功底,充分利用现有储备物理服务器资源,同时深入利用云平台资源,不仅将原先需要2个月完成的采购、部署时间压缩到了2周,而且直接节约了近220万元的资金。
小步快走
由于e-CIQ是质检总局大集中系统,上海局自行研发的业务辅助系统只能从本地部署的下发库和中间池获取核心数据。通俗地说,下发库、中间池相当于上海局的“数据分析处理中心”,能够为CIQ2000系统正式停用前的过渡期提供稳定保障,也便于e-CIQ的对接改造分步开展。因此,下发库和中间池的部署,也成为e-CIQ上线前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
作为第三批上线的直属局,上海局抽调技术骨干全力研究、技术攻关,经过不断摸索,最终自主完成了下发库、中间池的安装部署和联调测试,使e-CIQ核心数据顺利在沪落地,提前为外挂系统提供了测试准备环境。
与此同时,作为口岸大局,上海局使用e-CIQ的终端数量大、用户数量多。由于e-CIQ采用的瘦客户端模式,安装程序大、更新次数频繁,在集中升级下载时极易造成网络拥堵。(下转2版)
(上接1版)
在认真总结先期上线单位的经验后,上海局并未忽视e-CIQ客户端的下载与安装这一细节,反而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研究,并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小步快走的工作方案:多次开展相关培训,将客户端安装程序上传至云端平台供用户提前分批下载,将客户端升级服务器部署在上海局本地以减少客户端升级时对主干网络造成压力,对全局特别是业务一线进行客户端程序安装的现场检查……通过一系列保障措施的科学部署与提前介入,上海局自e-CIQ上线至今,未发生任何全局或局部瘫痪情况。
“外挂”很给力
外挂系统是e-CIQ上线后、CIQ2000下线前这段过渡期的临时性、辅助性系统。作为主干系统新上线过渡期的有力补充,它为支撑检验检疫工作起到了较大的辅助作用。
为确保e-CIQ上线后外挂系统的稳定工作,上海局提前梳理排摸,通过“关、停、并、改”等措施,全力支持核心外挂系统与e-CIQ的适应性改造。在此过程中,上海局发现外挂系统对e-CIQ下发数据存在时间节点上的硬性需求。然而,该问题在此前已上线单位中并未被发现,无任何先例和成功经验可循。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会直接导致核心外挂系统无法正常使用,进而造成上海口岸进出口企业的通关经济成本、人力成本成数倍增长。
问题就是行动导向,上海局迎难而上,积极与质检总局协调,与开发单位联系沟通,促成e-CIQ下发数据时间节点提前以及e-CIQ开放相关数据回写等功能,确保核心外挂系统能实时读取e-CIQ的数据并能与其进行数据交互,大幅提高了e-CIQ上线后业务工作效率,有效保障了上海口岸通关秩序的不散、不断、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