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综合保税区是上海参加国际竞争的桥头堡,是整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平台。2011年,综保区完成进出口总额980亿美元,同比增长22%,占全市的22.5%;综保区进出口额增速要快于全国特殊监管区4个百分点,占全国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的21%,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凸显。
为了支持上海把综保区构建成为“四个中心”建设前沿阵地和突破口的战略部署,2011年上海检验检疫局围绕综保区转型升级的需求,努力创新把关服务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聚焦“四个中心”建设,服务新业态发展集聚
服务融资租赁业务的新发展。针对浦东机场综保区飞机融资租赁,建立“区内报检、口岸检疫”的监管模式,实施预约报检、快速验放。截至目前,已为8架融资租赁飞机提供了检验检疫保障服务。
大力支持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的发展。联合综管委等部门推出了《关于推进洋山保税港区大宗商品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供绿色通道、“一站式”检验检疫、集中检验等便利措施,积极参与洋山大宗商品集散平台建设。
支持洋山保税中转业务发展。针对不拆箱的集装箱保税货物,实施指定箱区存放、入区申报放行、进境检验检疫的监管模式,共为13批、184个40英尺进境保税集装箱货物提供了检验检疫服务。
聚焦贸易便利化建设,营造一流的通关环境
构建检验检疫电子一体化监管新模式。以推广应用集中审单管理模式和无纸化通关为主要抓手,不断优化“电子申报、电子审单、电子监控、电子通关、电子放行”流程,搭建起检验检疫电子一体化监管新平台。截至目前,已有23家企业纳入“一单两报”试点;实现7×24小时电子智能集中审单,日均电子审单达1.2万批;于去年11月在洋山全面启动海运进口集装箱无纸化放行,目前已累计放行11.2万批次,一次成功率在98%以上。
加快推进区域“直通放行”工作。先后与重庆、湖北等13个直属局签署了检验检疫通关合作协议,年受益货物达38.71万批次,每批次货物缩短物流时间达20-30小时;进一步加强跨区域信息共享,顺利启动了“泛长三角地区检验检疫合作机制信息平台”。
强化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对5.8万多家进出口企业实施信用等级的评定,成功推荐区内的1家企业成为全国“AA级信用企业”,7家成为“2011年中国质量诚信企业”;为诚信企业提供集中报检、集中检验等便利措施,预计每年可为企业节省400万元左右的物流成本。
聚焦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创新监管和服务模式
积极创新入境维修监管模式,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在综保区内设立“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全球维修管理平台”项目,对全球维修业务实施监管试点,支持区内企业延伸拓展产业链条。
持续扩大进境生物材料改革试点范围,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对于需要办理进出境特殊物品卫生检疫许可证的货物,采取“一次办证、多次核销”缩短;对进口生物材料采用了空运直通式的查验方式,使企业申报、查验在区内实现了“一站式”作业,部分货物已能在机场到货后4小时内完成查验,并将货物送至公司实验室。
深入开展预检验模式的推广,推动进口贸易基地的建设。对区内的国际贸易中心和配送中心逐步建立“企业备案+产品风险评估+质量体系监管+后道核销”的管理模式,即以保税仓储地为监管原点,将检验工作以物流链为坐标进行外延前置的综合检验监管体系。
2011年,上海局在上海综合保税区内完成出入境货物检验检疫41.1万批,金额680.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8%和14.8%;检出不合格工业品2066批,不合格进口食品4067批,截获染疫集装箱9.9万标箱,问题邮包836批,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疫病和有毒有害物质在综保区的传入传出;在确保上海口岸安全同时,也为国家和企业避免了价值12.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今年,上海局将继续紧密聚焦上海“四个中心”建设,全力支持综保区发挥前沿阵地与突破口的作用,并加大先行先试力度,重点做好服务总部经济发展、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广现有预检验模式、支持专业贸易平台和大宗商品集散平台建设等相关工作,不断提升把关和服务的能力,为综保区升级转型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