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卢元铭与同事检修缉私艇上的机器 黄勇哲/摄
在宁波海关有这么一条海关828艇,服役近二十年依然性能优良,一直作为海上缉私的主力艇;在宁波海关更有那么一群人,常年工作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奋斗在海上缉私一线,三十多年风雨变幻、地点迁移、人员更替,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的海上缉私队员默默扎根在缉私艇上,无私奉献在海上打私事业上的忠诚。
在水深火热中坚守三十三年的老党员
卢元铭,828艇轮机长, 33年战斗在海上的“老海缉”。他曾获得中国海关荣誉勋章、海关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宁波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卢元铭身体条件并不好,他经历过两次大手术,两岁那年,他曾患上小儿麻痹症,治疗后身体还是留下小残疾。33年的海上缉私生活,卢元铭同志又不可避免地患上了这个岗位特有的职业伤病。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申请换个岗位呢?老卢称1979年他刚加入海关时,父亲对他说,既然选择了海关,就必须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老卢谨遵父亲的教诲,一心一意地在缉私艇上辛勤工作,面对病痛的折磨,卢元铭总爱开玩笑说他的风湿腿能比天气预报还要准呢。
从入关第一天,老卢就钻在轮机业务学习上。一边把轮机的性能摸得滚瓜烂熟,一边下大力气研究轮机的故障分析和排除的方法。通过不懈的学习探索,老卢掌握了一门绝技“听音能辨机器故障”,就像中医诊疗有“望、闻、问、切”一说,老卢诊断轮机故障也有“望、闻、问、切、嗅”五字要诀。他发现每当时轮机故障或发生故障前,总会出现一些特有的征兆,只要给机器“治病”时掌握了五字要诀,即便在没有仪表设备的情况下,他也能一修一个准。
把家安在缉私艇上的汉子
杨端,828艇艇长,30出头却一头白发,样貌与同龄人有很大差距。他说:“经常熬夜,是工作的一部分,所以艇上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显老。”海上缉私需要时刻警惕,及时出击,缉私队员们出海时基本都睡得不踏实,熬通宵更是常有的事儿。除了熬夜巡查,一些长期在驾驶室值班的队员还要面临着雷达强辐射的威胁。2002年,杨端被分配到缉私艇,在艇上一干就是10年,每个月有近15天在海上缉私,每天7-12小时不等。曾经有人计算过,如果把他在艇上的时间换算成5天8小时工作制的时间,足足有30年,大家都开玩笑说,缉私艇就是杨端的家。
由于常年出海,颠簸和潮湿的工作环境使得海缉队员们不同程度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关节炎、风湿疼痛等“海缉病”,一出海,疼痛就经常发作。相较于身体上的疼痛,对家庭照顾不周更让缉私队员们心感愧疚。一出海时,他们几乎是与世隔绝,手机经常没信号,无法与家人联系,每次出海,最怕遇到家里有事情,杨端对此深有感触,“我们这些人,当儿子,当丈夫,当父亲都是不称职的。但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当完成使命。”
青春绽放在海上缉私事业的“90后”
赵建宇,一个腼腆的89年小伙,2011年7月走上828艇。刚开始封闭的机舱环境,加上机器运转散发出的污浊热气和持续噪音,使小赵极度地不适应,再加上海上的颠簸,小赵常常晕船甚至吐出苦胆来,周围的老同志常常劝他去休息,可是他总是拧着不肯走。他说“我这么年轻怕什么,你们老同志能坚持下来,我也能!”就这样,小赵经常是提着水桶边吐边跟着师傅们学本领,他还学着师傅们在缉私艇上准备了一套学习工作记录本和很多业务书籍,做到随时翻阅,保证学习不间断。娇小的身体加上天生娃娃脸,同事们笑着叫他“90后”,可是这个“90后”没有娇气没有傲气,勤勉踏实地在缉私艇上跟着“老海缉”学本领,打走私。在近期查获的“802”特大走私成品油等一系列大要案中,小赵一直坚守在海上缉私一线工作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这样一群朴实无华的海缉人,却在打击海上走私工作中立下汗马功劳,累计查获海上走私案件300余宗 ,案值上亿元,荣获集体三等功3次,4人荣获个人三等功。在平凡而辛苦的岗位上,海关海上缉私警察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与缉私艇融为一体,成为缉私艇上闪耀的“螺丝钉”。(范秋艳/文 黄勇哲/摄)